三项建设的历史成就

入党知识

三项建设的历史成就

按照中国军事经济地理区划,我国沿海一带为第一线,中部地区为第二线,内陆地区为第三线。所谓“三线建设”,就是指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西南(包括湘西、鄂西、四川、云南、贵州)和西北(包括豫西、晋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地区所进行的规模宏大的国防经济建设。

这项建设,从“文化大革命”之前的1964年开始酝酿决策,到七十年代末基本停止,经历了15年左右的风雨历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依据当时的世界形势作出了进行“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利贯当代、功盖千秋,为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一)“三线”建设的起因

众所周知,全国解放以后,新中国一直处在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和战争的威胁下。进入六十年代,随着中苏两党关系的破裂,两国关系日益恶化,后来又发展到边界地区的武装冲突(珍宝岛之战)。1962年10月,印度在我西部边界地区挑起事端,中国人民被迫进行自卫还击。与此同时,退守台湾的蒋介石及其国民党军队也趁火打劫,加紧对我东南沿海一代进行骚扰和破坏,疯狂叫嚣“反攻大陆”。1964年8月,美国一手制造了“北部湾事件”,将侵越战争规模扩大到越南北方,并对我东南边境地区及内地进行侦察、轰炸和破坏。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及周边形势,异常严峻。

本来,在六十年代以前,党中央制定并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背靠沙发(苏联)面朝东”,在战略方向上可以专顾美、蒋集团,我国的总体形势还算乐观。即使发生了“朝鲜战争”,党和毛泽东也仍然保持着清醒头脑,认为:“美国并没准备在目前发动世界战争。”(《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26页)“说马上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吓唬

………此处隐藏部分文章内容………

的“三线”建设,就没有现在的西南、西北的工业基础。

特别是四川,既是“文革”受灾最重的地区,也是建设成效最显著的地区。目前,四川的工业在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已经成为钢铁、电子、电站成套设备、重型机械、汽车、化肥生产基地。四川的许多高精尖产品,中外驰名。如:现在牌子很响的“长虹电视机”,就是绵阳搞雷达的厂子生产的。到1985年,四川的社会总产值达到1023.25亿元,1991年则实现翻番,达到2591.77亿元,曾一度排到全国第5位。这些都与“三线”建设时打下的基础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