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投资审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思考(9篇)
关于投资审计服务优化营商环境的思考(9篇)
【篇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化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营商环境的优劣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当前区域竞争进入“抢先机”“拼环境”“拼服务”的大背景下,各地政府均将优化营商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纷纷亮出“服务品牌”,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营造地方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政府各部门的应尽职责,审计部门不能置身事外。投资审计作为国家审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规范投资建设秩序、服务招商项目落地均是投资审计的主责主业,而且在建筑产业链上,投资审计直面众多市场主体,更有条件立足工作职能,发挥审计监督优势,聚焦困扰市场主体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以有力有效的审计监督助力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一、紧扣“放管服”改革,促进营商环境优化
近年来,中央和省、市陆续出台了激发市场活力稳住经济增长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放管服”改革。作为投资审计专职部门,必须牢牢把握“审计监督首先是经济监督”定位,充分发挥独立性强、触角广泛、反应迅速的优势,紧紧围绕中心工作,立足主责主业,发挥审计“把脉问诊”作用,在促进稳增长等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落地等方面展现审计担当作为。
(一)聚焦优化政策环境。一方面,强化政策落实作为投资审计着重点,审计项目全部嵌入实施优化营商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聚焦“放管服”等政策落实,科学谋划审计重点、组织方式、目标任务,着力揭示营商环境政策措施落实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另一方面,强化审计整改为落脚点,持续跟进做好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扎实做好研究型审计,研判投资审计发现共性问题成因,注重从制度层面分析原因,深化审计成果运用,监督政策兑现落地。
………此处隐藏部分文章内容………
深化政府投资审计成果成效。充分运用审计专业技能和经验,针对问题提出多种解决思路和办法,切实把审计成果转化为服务企业发展的现实动力。在重大公共工程项目跟踪审计中,从项目决策立项、可研审批到招投标、建设、管理和使用进行全过程审计监督,促进项目管理规范、节约资金、如期发挥效益。在城外五家国有工矿企业棚户区职工异地搬迁安置工程项目B区1—5#、14—22#、6—13#、23—27#楼等工程竣工结算审计中,依法依规共审计出3522万元结算不实,为财政节约了大笔资金并为营造良好诚信营商环境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