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审计机关推进大数据审计研究(三篇)
基层审计机关推进大数据审计研究(三篇)
【篇一】
大数据审计技术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为推进审计全覆盖的实现提供了有利条件。强化大数据思维,加强数据采集和管理,提升大数据审计能力,是科技强审的必由之路。但在推进过程中,基层审计机关还存在着人才资源不足、数据分析方法不优、技术设备资源与审计需求不相匹配三大瓶颈,限制了大数据审计发展,亟需解决。
一是人才资源不足。大数据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审计人员须在掌握传统审计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对计算机、数学、经济管理及数据分析技术有深入的了解与掌握。以**审计机关为例,全市共有审计干部126人,通过审计署、省审计厅计算机审计中级水平考试人员42人,仅占33.3%,熟练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工作的审计人员明显不足。
二是分析方法不优。大数据审计包含了查询分析、统计分析、多维分析、挖掘分析等多种分析技术。目前,基层审计机关的大数据审计处于初始阶段,采用较多的是简单查询、对比和关联分析,数据分析应用的工具主要依靠数据库软件,缺乏大数据集合和横纵向模型建立,对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利用较少,难以满足当前信息化审计需求。同时,作为审计辅助手段,大数据审计在推广过程中仍以单个项目、单项资金为切入点,“信息孤岛”和“数据烟囱”现象的普遍存在,导致跨行业、跨领域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关联分析难度增大。
三是技术设备与审计需求不匹配。大数据审计对数据安全和信息设备要求高,迫切需要尽快完成国产化技术改造。另一方面,由于大数据审计涉及的数据量大,采集和处理都面临很大困难,迫切需要完善联网审计平台,建成数据分析室,提升安全防御和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可以安全存储密集型、大容量数据。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一是组建审计数据分析团队,在现
………此处隐藏部分文章内容………
据行为。五、拓宽大数据审计研究,推进科技强审
目前研究型审计工作仍存在难点和不足,特别对大数据研究研究型审计理解欠全面,定位欠准确。基层审计机关要建设好大数据研究型审计团队,细化大数据审计技术方法,探索将大数据审计与预算执行传统审计方式充分融合新思路、新方法,把研究大数据审计作为一种方法和理念贯穿于预算执行审计工作始终,通过研究大数据如何服务审计工作实践,切实做到“研以致用”,大数据提供支撑。将大数据审计在预算执行审计中的好的做法、思路固化为可推广、复制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