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读后感5篇

读后感范文

《万古江河》读后感5篇

【篇一】

历史浪涛中永恒的底色——读《万古江河》有感

第一次看到《万古江河》是在豆瓣上。一直不以为然,因为自己对这类史学类书籍没有太大的兴趣。直到八月份,去了一次歙县,在徽州文化博物馆看到了新安江的地图,地图刻在脚下的地砖上,沿着大厅向内,一路经过淳安、桐庐、富阳,汇聚成钱塘江,在**湾注入东海。那一刻,我忽然理解了“万古江河”四个字的内涵——是一种传承,是不同民族间相同的底色,是认同感,是归属感,也是一种内核的维系。

回来后,我翻开了这本书,不同于《明朝那些事》《万历十五年》,不是小说也不是非虚构写作,是一本正儿八经历史类书籍,描述了中国历史长河中文化的转变。

文明起源于大江大河,江河造就迥然不同的自然环境。河流的侵蚀、堆积导致了不同地貌的形成;河流的蒸发影响了自然植被的形成。不同的流域诞生了不同特质的人,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中国的文化,大致分为长江黄河两大流域,长江流域产生了富有思辨色彩,具有辩证思维的老庄;北方流域产生了循规蹈矩,重视礼法的儒家。中国人骨子里相同的文化底色,皆来自于此。

先秦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落寞贵族孔子逐渐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形成了自己的天命观,和执两用中的方法论。这一思想,在封建王朝统治的两千多年一直沿用。老子,在归隐经过函谷关时洋洋洒洒写下的五千字,则构成了一个以“道”为根本的形上世界,掀起了无数中国文人追求出世的精神思潮。

从汉代起,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作为正统思想统治中国两千多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韩愈的道统说,朱熹的《四书集注》将它的地位提升到了更高的台阶。道家则作为失意文人的庇护,诞生了一大批闲趣文人,如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梅妻鹤子的林放,大江

………此处隐藏部分文章内容………

在上的政治说教,字里行间道出的却是我们的祖先曾经生活在其中,尤其是祖先们的生活痕迹中的一些日常琐碎。比如商周的青铜文化从何而来,古代的老百姓吃些什么、穿着如何,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有何异同,民间组织中从祆教明教到白莲教天地会青红帮直至太平天国义和团,是怎样影响着普通百姓的生活等等。可以说这本书上至天文地理,下至鸡毛蒜皮的小事,统统被这位著作等身的学术大家道来。

从历史学术的意义上来讲,先生这部书可以算做是填补通史著作的一个空白了!这种创新的方法是值得老师和学生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