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供销社故事范文6篇
曾经的供销社故事范文6篇
【篇一】
全村就一家供销社就是“百宝箱”
在章丘区三德范村,有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老街道。村里老人说,这是曾经唯一的一条“商业街”——穿过玄帝阁和太平门一进村,这条虽然经过翻新整修但依旧保留着古色的街道,已经是三德范村的一处景点。左手边坍塌后长满杂草的院落对面,有一家仍在经营的“老供销社”,店主王西爱从身高还不及柜台就守在这里,现年已经71岁。
“老供销社”现在已经是王西爱自己的小店。她说,这家店从1953年起就存在,最初是“生产大队”的供销社,当时是自己的姑姐在这里看店,王西爱那时就在店里玩耍。头发花白的老人站在柜台后比划着,“那时候我还不如这个台子高。”后来经历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变迁,成为由其丈夫单立荣与王文祥、王其宾两人合伙经营的“小百货”。这种合作持续了近40年,直到单立荣去世,王西爱才独自经营这家店。
王西爱说,过去的供销社什么货品都有,不像现在只有些烟酒糖茶或副食、日用品。打量店里的货架,依旧是古老的木架子,还有些是用砖头垒成的,只有柜台换成了透明玻璃。王西爱说,柜台以前也是砖砌的。在特殊时代,供销社就是“百宝箱”,人们日常购物只有这一种选择。每当店里来了鱼、肉或粮食,天不亮就有人到店门口排队,“来了稀罕的,比如布,肯定要排队。”
老店里还保留着一些虽然没有人再买,但王西爱舍不得搬出去的东西,比如布匹。“现在没人买了,但是我还会截布。”王西爱一边说着,一边打开一卷布,用木制的直尺量着,动作熟练极了。店里也有很多老物件,像是算盘,还有打酱油用的“提子”,其中最古老的一个“提子”是用竹筒制成的,内壁上有厚厚的结晶。王西爱指着两个带水龙头的白色塑料桶说,“现在都用这种了,这个干净卫生。”
买粮
………此处隐藏部分文章内容………
电筒、一件旧大衣是值班的标配。我们在货物堆上或坐或卧,仰看繁星满天,注目火车来去,谈人生、聊社会、话家常,纵然熬夜犯困、即便深秋露重,也没觉得苦。每个晚班还有一块五的补助,每个月会有十块钱左右的值班补助。那个年代,吃一次早餐不到五角钱,感觉很满足了。当年的12月份,公司一个电话,通知我到市里的商场上班,我便离开了xx渡仓库。后来,斗转星移,形迹匆匆,我再也没有回去过,但当年那个秋天里的仓库永远定格在我心里。因为那里有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也有我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