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的困境分析5篇

调研报告范文

产教融合的困境分析5篇

【篇一】

囿于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因素,从校企合作上升到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着政府相关政策落地不实、企业利益保障不够、学校改革力度不大、行业协会积极性不高等诸多问题。分析表明,价值取向差异、约束机制淡化、利益权责不明、赋权不足、学术漂移是导致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建立与实施基于政府层面的“政策推动,红利导引”的价值最优体制、基于企业层面的“各取所需,成本分担”的利益分享机制、基于学校层面的“优势集中,专业互补”的资源优化机制、基于行业协会层面的“信息共享,协调促进”的互通互联机制是实现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转变的有效途径。

我国产业经济发展正处于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制造”升级为“优质制造”的关键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带来的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掌握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需求量的增长,需要高等教育的改革推进来满足。然而,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质量、水平与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实际需要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在此背景下,国家提出的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大政方针无疑是有的放矢,切中要害。为了保证政策能够真正落地、落实、落细,需要认真剖析作为产教融合核心的校企合作难以发挥实际作用的深层次原因并予以分析和破解。

一、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的困境分析

(一)系统差异导致的价值取向彼此疏隔

产教融合实现的关键是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的主体是“企业”和“学校”,由于两个主体分处于不同的社会系统,两者在运行中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企业是一种通过长期契约将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组合在一起而

………此处隐藏部分文章内容………

两级政府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情况下,给予政策层面的支持,并形成科学可操作的监督检查机制、奖励惩罚机制、成本利益协调机制,最终形成相关法律法规。在体制机制的建设以及相关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落实与执行方面应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信息沟通、协调促进的职能。唯有政府、企业、学校及行业协会等校企合作利益方共同努力,才能打破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障碍,实现从过程到结果、从发展到提高的全面推进,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充分对接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