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治理之道7篇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治理之道7篇
【篇一】
制约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关键在供给侧。与服务业技能人才培养相比,工业技能人才培养具有高成本、高社会收益、低私人收益的特点,这注定了其治理过程更具挑战。从2016年开始,笔者将区域产教关系作为研究主题,在为期两年的田野调查中,围绕多个地区主要产业和中高职院校的合作情况展开了大量的田野调研。基于此,笔者在区域发展的视角之下,直面职业教育融入区域产业之困,探寻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治理之道。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历史与趋势
(一)历史:作为区域发展子系统而存在的职业教育
长久以来,区域产教关系一直作为区域发展的子系统而存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模式决定了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产教融合情况。
经济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产业相对薄弱、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劳动力大量流出,职业教育往往扮演着引导劳动力转移的角色。地方政府从职业教育发展中获利有限,其发展职教的动力更多来源于上级政府的考核压力而缺乏内在激励,这使得地方政府倾向于“规模优先”而非“产教融合优先”的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策略。
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下,形成了不同的产教关系。在大政府、小社会的苏南地区,政府、资本在收入分配中占据较大的份额,居民的份额略低且以劳动收入为主。这一收入分配格局使得政府有意愿和能力提供面向本地产业的职业教育、企业有意愿和能力参与校企合作,本地普通居民也有意愿接受职业教育。紧密的产教关系,有力地支撑了苏南的高技能人才需求。
而在小政府、大社会的温州地区,政府在整个收入分配中所占份额较小,本地居民收入水平颇高且一直有“握微资以自营殖”的文化传统(从事制造业技术岗位意愿低,
………此处隐藏部分文章内容………
分发挥自身作为重要办学主体的作用,积极与学校合作开展专业建设,合力打造师资队伍,合作开展人才培养等,并在专业标准制定、课程开发、学生顶岗实习、兼职教师聘用等方面给予学校切实的指导和帮助。第二,拓宽企业办学路径,持续深化“参与办学”改革。
企业应积极拓宽办学路径,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平台、大师工作室、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等实践教学载体,真正推动企业内部持续深化“参与办学”改革。